七月流火,热浪席卷校园,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员教工第二党支部的搬迁战场却激战正酣。这支由化学工程系和应用化学系党员教师组成的队伍,正面临着一场特殊的“烤”验—实验中心整体搬迁作战。
石膏臂挥舞的图纸
清晨七点的实验室里,站在队伍最前列的,是左手骨折受伤带着护具的组织委员李伏坤。“试剂柜必须保持30度倾斜角搬运,大家听我口令!”李伏坤左臂悬在胸前,右臂正对着图纸比划。此刻他正指挥搬运存放着硝酸银等危险品的试剂柜,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绷带边缘往下淌,在锁骨处积成小小的水洼。
实验室里的红方阵
“党员跟我上!”正午十二点,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刘学成一声令下,带着由孙洪飞和谷德银等党员同志组成的“化工设备搬迁技术组”钻进了温度高达40℃的化工专业实验室。他们用娴熟的化工知识和技能,对过程装备实训装置等大型化工专业设备进行了指导拆卸与安装设计,大型设备拆解成为反应釜、吸收塔、精馏塔等单元设备进行搬迁,使设备搬迁效率大大提升。此外,根据新校区的房间大小,“化工设备搬迁技术组”重新设计了过程装备实训装置,避免了因空间狭窄导致的设备损坏。


图1实验室设备搬迁
应用化学系的党员教师们也在隔壁实验室组成了“流水线”。应化系主任、党员代金杭同志负责基础化学实验仪器搬迁统筹,他蹲在地上将设备按规格分类。党员、教授古兴兴同志负责在新校区清点贴有所需“党员验收”标签的物品,他拍着箱子对同志们笑呵呵的说:“这活儿干得比实验数据还精准。”
双线战场上的胜利
8月8日傍晚,最后一台精馏塔设备被安装到位。李伏坤用右臂抚摸着冰冷的仪器外壳突然笑出声来——护具边缘露出的皮肤已经晒成了深褐色,和仪器的金属色奇妙地呼应。他的手机响起,是“两重两新”项目上传系统通过的消息。办公室里顿时爆发出欢呼声,党员们互相击掌,手掌相碰的瞬间,能看到彼此指缝里还嵌着搬运时沾上的试剂痕迹。是的,在繁重搬迁任务进行的同时,参与搬迁的老师们还同时承担着“两重两新”项目申报的重要工作。
晨光透过新实验楼的窗户照进来,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李伏坤看着党员同志们脸上带着的疲惫倦容,那些被汗水浸透又风干的衬衫,那些贴着封条的仪器箱,那些深夜办公室里不灭的一盏盏灯,闪烁着胜利的光芒,共同书写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红色篇章。
搬迁结束后,有人在李伏坤的办公桌上发现一张便签,上面一字一画写着:“党员的肩膀,既要能扛仪器,更要能扛责任。”这句话,或许正是这个暑期里,环境与资源学院党员教工第二党支部全体党员最生动的写照。

图2实验设备搬迁试运行
(文、图/刘学成 一审/刘学成 二审/邹奇 三审/陈龙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