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立项背景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讲述食品生产过程的单元操作及所用设备的基本理论知识的课程,本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主要食品工程单元操作的基本原理,典型设备的结构及计算方法,强调工程观点,定量运算,实验技能和设计能力的训练。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动量传递,热量传递及质量传递的基本理论以及典型食品工程操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对食品加工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操作、调节能力;同时逐步掌握设备工艺尺寸的计算和定型设备的选型计算。对食品加工过程的典型设备初步具备选型和进行工艺设计的能力。对食品加工过程的通用设备的性能研究和查定能提出较合理的实验方案,选用较合理的流程和仪表,懂得一般的安装常识,掌握基本的整理数据方法。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我校本专业以往培养方案中都列为专业核心课,2016级新制定培养方案亦如此。这与全国其他高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致。开设该课程的先行课程有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机械制图、食品工程机械设备等,后续课程有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课程设计等。 自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年开设本科专业以来,一直开设食品工程原理这门课程。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授课对象为环境与资源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共计60学时,3学分,学时学分较多,属于典型的“大课”类型。本人自2010年入职重庆工商大学以来一直从事该门课程的课堂与实验教学工作,目前已授课7届学生(2008-2014级),累计学生数517人。 从以往教学中体会到,学生感到此门课程较难(国内其他院校食品专业开设该课程亦如此同感),主要原因是涉及的领域太宽,而且,章与章之间内容的系统连贯性较小,在单元操作上几乎各成体系,在基础理论上又是多学科的综合,学生通过一门课程很难掌握这么多内容,尤其是商科院校食品专业的学生,在教学计划中工程课程相对薄弱,学好这门课程更困难一些。另外,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有很多的工程计算问题,大部分都是基于高等数学和大学物理知识,导致课堂教学、课后自学、作业习题练习、考试等环节都较难,对于基础薄弱的同学学好这么课难度更大。 基于以上国内同专业食品工程原理开设普遍背景分析和我校食品专业现状分析,围绕学校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自主式教学,体现“学生本位”课堂教学观,打造以“探究、合作、自主”为特征的大学课堂。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探索以形成性评价为特征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为真正实现由“教师、知识、考试中心”向“学生、能力、过程中心”转变的要求,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程建设现状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建设现有资源主要包括有数字教学资源和课程学习资源。其中已有的课程信息资源包括教师简介、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学习要求等。课程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课件(PPT)、试题库等。上述各种数字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都有呈现和应用,课程首次上课时介绍课程信息资源,课程讲授过程中应用课程学习资源,建设程度和利用效果有待于进一步建设和提升。 (2)存在的主要问题 ① 课程部分教学材料不能满足新时期学生能力培养要求,亟待修订 为了体现“学生本位”课堂教学观,打造以“探究、合作、自主”为特征的大学课堂,围绕“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修订部分教学材料,主要包括教学大纲(含教学质量标准)、教案和教学课件等。 ② 课程部分教学资源需要完善和补充 食品工程原理课程部分教学资源建设亟待完善和补充。主要包括教学参考资料、案例资料、阅读材料、作业与习题等资源的选用、收集整理和建设。基于关键理论和知识点的教学视频(或微课、微视频)的录制。与课程学习相关的拓展的学习资源,包括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各类资源建设。课程试题库建设和完善等。 ③ 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势在必行 围绕学校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自主式教学,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力培养,探索以形成性评价为特征的考核方式方法改革,真正实现由“教师、知识、考试中心”向“学生、能力、过程中心”转变。为此,必须进行该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和考试方式方法改革。 ④ 课程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目前,食品工程原理课程教学团队人员数量偏少,团队成员培训、国内外进修和访学、企业挂职实践等经历较少,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